蒙牛乳业在香港正式上市,使得这些养牛卖奶的人,一夜之间成了引人注目的“千万富翁”或“百万富翁”。
知道这个消息后,在距离蒙牛所在地呼和浩特仅两百里的包头,小肥羊的董事长张钢坐不住了,他把早已盘算许久的“上市”想法正式提到日程上来。
这一年,小肥羊已经创立6年,并且得到中国驰名商标的殊荣。但不幸的是,更多消费者被真假小肥羊迷惑得无从分辨。“假羊”除了在名称上模拟,还在图像上、英文上,甚至小肥羊的商标还用在了各种非火锅外的产品上,比如拖鞋。
蒙牛的上市彻底让张钢觉悟,小肥羊应该也尽快通过上市把品牌规范化,这样才能做得更长久。
在创办小肥羊之前,还在上技校的张钢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摆地摊,做小买卖。后来毕业后还倒卖过服装,卖过手机。在那个年轻人还靠铁饭碗吃饭的年代,张钢已在商海中游弋,而且乐此不疲。
正是在这些没有关联的行当里摸爬滚打,使张钢练就了商业的好眼光。后来他为小肥羊发展初期选店址时,到任何城市转一圈,就能知道小肥羊在这个城市中的定位、选址,立即就能拿出基本正确的方案。
为揽人才大方送股
张钢这种对于商业的敏感、判断和悟性,在多年之后,仍被下属自叹不如。敬佩者之一,就是张钢从蒙牛“要过来”的爱将卢文兵,也就是当今小肥羊的总裁,专门被挑来筹备上市的事。
卢文兵说,他做生意看的就是人,而张钢是这么多年来,他接触到的少有的“开放”的民营企业家。
卢文兵第一次与这个公司接触的时候,还在2002年。当时还在蒙牛任职的卢文兵,被蒙牛副总孙先红一起拉去小肥羊“看看”。
在当时小肥羊租的一间小写字楼里,两位客人和张钢在他不大的办公室畅谈近两个小时。期间,张钢对卢文兵的问题回答很坦率,而且对两位客人的见解很感兴趣。
仅仅是这第一次见面后,张钢就给了孙先红和卢文兵两人5%的股份。从这次简单的接触开始,孙先红和卢文兵就开始出资正式入股小肥羊。
而在这第一次接触前,卢文兵仅仅在包头的一家火锅店里吃过小肥羊火锅,对这个品牌几乎一无所知。
“嗯,只见了一面,就入股。”多年之后,卢文兵再回忆起当时的情况,仍然对张钢对他这样的信任和办事速度感到惊讶。
撒手“放羊”信任合作者
第一次见面,张钢给卢文兵留下的印象就是,很爱学习,听的进去意见。
这一年入完股之后,2002年到卢文兵2004年加入小肥羊之前,张钢与卢文兵的接触,仍然仅仅于每年一次的董事会。
直到2004年张钢向卢文兵下了“最后通牒”,卢文兵认识到这个人是值得合作的人,这个公司“是有机会的”。于是这年秋天,国庆节刚过,卢文兵正式走进了包头的小肥羊大厦,担任常务副总裁一职。
常务副总裁掌管公司上上下下大小各种事务,仅仅凭借之前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,张钢为何就敢让他承担如此重任?
牧羊者张钢采取的是一种放任的态度,包括他之后与别人的合作过程中。他的合作者们分析他说,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任别人。他不首先把一个人设计成坏人,任何人做他的部下,他都先把你看成一个好人去看待———信任而不是去防范。当然用过的人也有不好的,也有失误,但是如果绝大部分是好的,那么他就成功了。
卢文兵上岗,张钢就放手让他去干。包括卢上任之后,不久就换掉了90%以上部门负责人,这也没有引起张钢的猜疑和审慎。
卢文兵自己深感这种信任,其他的公司高层和同事,也能感到张钢的这种“放任”管理和对大伙的信任。连在包头的员工都说,一年到头也看不到几次大老板,有时候开会,他也仅仅就是坐一坐,听个开头就走了。
大家都赚钱才是真赚钱
张钢的“改革开放”,更体现在他愿意吸收别人来入股,而不是对别人牢牢有所防备。
从创始之初,张钢和另外一个创始人陈洪凯两个人拥有100%的股份,但是随着公司在发展,更多的股东进入,使得两个人的股份降到40%,到最后上市,两人仅剩余20%多。
在分权上张钢不吝惜,在利益上,张钢也能做到有钱大家赚。这种利益分享,使得每一个进入公司的人才,张钢都愿意与新人才分享股份。
张钢的这种分享利益的合作方式,也是小肥羊壮大的路径。